统计学上结果可靠性建议表述方法
发布人:huangzy 发布时间:2025/7/21 8:27:00 浏览次数:183次
统计学上结果可靠性建议表述方法:
用 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” 替代 “差异显著”,用 “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” 替代 “差异极显著”,用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”替代“差异不显著”。
统计学领域为了更精准传递结果内涵而倡导的规范做法,其核心是避免 “显著” 一词的歧义(容易被误解为 “效应大小明显”),转而明确聚焦于 “结果的统计学可靠性”。
以下从学术规范和逻辑层面进一步说明。
一、表述调整的学术依据
这种表述方式在国际和国内的统计学规范中均有明确支持。
在国际层面上,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(ICMJE)、美国统计协会(ASA)等机构多次强调,应避免使用 “显著(significant)” 这种易引发误解的词汇,而需明确表述为 “具有统计学意义(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)”,并结合效应量说明实际价值。
在国内层面上,如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来稿统计学处理的要求》《卫生统计学》教材等均明确规定,用 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” 替代 “差异显著”,用 “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” 替代 “差异极显著”,以区分统计学判断(概率层面)与实际意义(效应大小)。
二、核心逻辑
为何需要调整表述?
“显著(significant)” 在日常语言中意为 “重要、明显”,但在统计学中仅表示 “样本结果由随机误差导致的概率较低(如 p≤0.05)”,与效应大小无关:
例如,一项研究可能发现两组差异为 0.1(p=0.04),虽 “具有统计学意义”,但实际效应微小;
另一项研究可能差异为 10(p=0.06),虽 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”,但实际效应可能更值得关注(需结合样本量等分析)。
因此,调整后的表述更精准。
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”:仅说明 “有足够证据推断总体存在差异”(概率层面);
“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”:表示证据更强(如 p≤0.01);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”:表示 “当前证据不足以推断总体存在差异”(非 “无差异”)。
三、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
在报告结果时,除了规范表述,还需配合以下信息,确保完整传达结果。
具体 p 值:如 “p=0.032”“p=0.008”,而非仅用 “具有统计学意义”;效应量指标:如均值差、相对危险度(RR)、Cohen's d 等,说明差异的实际大小;置信区间:如 95% 置信区间,展示效应量的可信范围,增强结果的实用性。
这种表述方式已成为国际学术期刊、会议报告的通用规范,有助于减少对统计结果的误读,提升研究结论的严谨性。